鄭成功(1624年8月27日-1662年6月23日),幼名福松,名森,字明儼,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。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,更名成功,故又稱鄭國姓、國姓爺;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,故又稱鄭延平。荷蘭等西洋國家根據「國姓爺」的閩南語發音Kok-sng-i,稱之為「Koxinga」。

 

鄭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將,父為海盜出身的南明將領鄭芝龍,母為日本人田川氏。鄭成功祖籍福建泉州石井(現拆分為晉江安海鎮,南安石井鎮),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。他在鄭芝龍投降清朝而被俘後,領軍和清朝對抗十五年,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,期間一度以大軍包圍南京,但功敗垂成。他並率軍渡過台灣海峽,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並接收其領地,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,史稱明鄭時期。

 

官位
宗人府宗正協理宗人府事
提督禁旅、儀同駙馬都尉
禦營禦武副中軍勳戚、總統禦營軍務
招討大將軍

 

爵位
忠孝伯- 受封於隆武二年三月(1647年)
威遠侯- 受封於永曆二年十月(1648年)
漳國公- 受封於永曆三年七月(1649年)
延平王- 永曆帝於永曆八年八月(1654年)敕封鄭成功為延平王,鄭成功謙辭不受。九年四月(1655年)永曆再次下詔並齎延平王冊印至廈門,鄭成功乃不再推辭受封為延平王。[9]
潮王(辭未就)- 永曆帝於十一年十一月(1657年)敕封鄭成功為潮王,鄭成功謙無功辭不敢受。

 

延平郡王為中國明朝永曆帝於1655年敕封鄭成功的爵位。明朝王爵,一字王號為親王,如:福王;二字王號為郡王,如延平王即為郡王等級。因此我們在書籍上常常看到的延平郡王,其實與延平王一般無異。

 

明朝的郡王並非世襲爵位,然而在鄭成功死後,其繼承人鄭經與鄭克塽仍襲用「延平郡王」封號,可視為僭越。不過在此之前,南明永曆朝廷業已覆滅,鄭氏領導人在名分上的僭越與否,似乎已不那麼重要。而民間主要紀念與祭祀的「延平郡王」通常指的也只是鄭成功一人。

 

鄭氏向清朝投降之後,延平王的稱號當然也隨之消滅。在台灣清領時期之初,民間也不敢以「延平郡王」之名義奉祀鄭成功,直到清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才上書請建延平郡王祠,鄭成功才名正言順得以此稱號紀念。

 

及至日據時代,日本政府為了彰顯鄭成功的日本血緣,改延平郡王祠為開山神社,民眾亦不敢以延平郡王來稱呼鄭成功,而大多稱其為開山王,紀念鄭成功開台闢土的事蹟。1945年,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,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,才又將開山神社改回延平郡王祠。

 

延平王世系

武王 鄭成功(鄭森) 1661年—1662年
鄭襲 1662年
文王 鄭經 1662年—1681年
鄭克臧 1681年
鄭克塽 1681年—1683年

 

臺南延平郡王祠

 

延平郡王祠是全國最早,也最著名的鄭成功祠。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,並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基地,建設台灣不遺餘力,深得民心,死後人民設廟奉祀,但為避免清廷找麻煩,故稱鄭成功為「開山王」。開山路之名,也是因此而來。

 

清同治13年,欽差大臣沈葆禎奉命來台辦理防務,深入民間才發現鄭成功對建設台灣的貢獻,上書皇帝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,而非亂臣賊子,建議建祠紀念之。朝廷同意後撥款立祠,諡號忠烈,並在正門石匾提「明延平郡王祠」,這是清朝首度承認鄭成功的事蹟。

 

延平郡王祠建於清同治年間,俗稱鄭成功廟或開山聖王廟,位於台南市開山路,佔地9400餘坪,奉祀台灣開山始祖鄭成功及其部將,為台灣的重要古蹟。佔地廣闊,庭園修築極美,整體風格莊嚴典雅,是台灣唯一福州式廟宇建築。

 

延平郡王祠分為照壁、供奉鄭成功的正殿、崇祀太妃與寧靖王的後殿,以及東西廡。厚重的琉璃綠瓦,襯著低矮的紅色牆身,配合祠外延平公園的池榭垂柳,令人發思古之幽情。

 

祠中收藏許多古文物,包括珍貴的沈葆禎手書。東西兩廡則陳列鄭氏部將牌位、儀仗等。後殿中央供奉鄭氏母親田川氏的牌位。庭中的兩棵古梅是鄭成功親手所植,已有300年歷史,每到寒冬吐露芬芳。祠堂右邊的台南民俗文物館,展示有民間的藝術品、古代生物標本及古代匾碑,館藏豐富。祠前右側並保留著兩座銅製古炮及七座鐵製古炮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拉扣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